移动机器人BG研究院部长、总工程师——于焕
团队核心成员于焕告诉记者,在此之前,新松公司研发过用于舞台表演的机器人产品,在平昌,这款产品正式亮相。“第一个舞台就是冬奥会闭幕式,这是沈阳新松的骄傲,难度也很高。”于焕说,虽然国内还有很多企业拥有类似的技术,但是能在如此高水平的舞台上零差错地呈现机器人技术,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新松能够做到。“是中国智慧,齐心合力才把它做到最好。”
“接下来,我们要将高大上的工业产品送到老百姓身边。”于焕说,公司考虑开拓出更多的机器人应用领域,在牢牢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让高科技惠及更多民众。“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娱乐、伴随、养老机器人产品,让机器人跟人交互,帮人干活,我相信在今后的几年中,新松将以更贴近百姓的方式获得大家的关注。”
全场观众都在为中国欢呼
软件开发工程师——刘俊
年纪最小的刘俊在团队负责软件编程。他回忆到,在表演到一半时,就感受到了周围人对于中国科技力量的认可。等到表演正式结束,他看到全场的观众都在为中国人欢呼。“那个时候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我为自己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工程师感到骄傲。”
数据一改再改磨合越来越顺
软件开发工程师——赵茜
赵茜是团队中唯一的女工程师,“很多观众看到的都是成功表演之后的喜悦,但实际上,为了实现机器人表演的最佳效果,从去年至今,我们在一起磨合了很久,编程的数据也是一改再改,整个过程经历了很多波折。庆幸的是,技术团队和演员们互相配合,互相理解,所以才呈现出这样好的效果。”
从2月11日到达韩国,直至26日回国,作为一岁孩子的母亲,赵茜十分牵挂家人。“基本每一天都会和孩子视频。”尽管对家人非常牵挂,但丝毫不影响赵茜的干劲儿:“我们用最好的成绩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留下了中国印记,等孩子长大后会为妈妈感到骄傲的。”
神秘“黑衣人”随时测控
软件开发工程师——赵嘉均
“节目是在晚上进行的,所以彩排也都是在晚上,每天彩排结束,天都要亮了。”软件开发工程师赵嘉均告诉记者,在韩国的半个月时间里,最缺的就是睡眠,“基本每天都是3点半睡觉,早上不到7点就要起床。”即便是这样,大家也坚持了下来,保证了机器人参数的稳定。
“在此之前,我们给机器人设定的都是固定的路线,但这次上台表演,张艺谋导演要求的路线是创新的,我们又重新对机器人导航进行设定。”在技术领域,智能移动机器人的车体控制和智能导航技术是重中之重,赵嘉均和赵劲超在彩排中也身着黑衣穿梭在舞台上,随时测控机器人车体的路线。
在技术团队和导演团队的磨合中,新松的研发人员遭遇了不少困难,“导演希望我们的机器人能够边旋转边移动,一开始我们是无法完成的,但是经过对参数进行不断优化,最终才达成最完美的舞台效果。”
工业机器人和艺术结合的典范
软件开发工程师——王家亮
1988年出生的王家亮是这个团队的顶梁柱,担任24个机器人动作的总指挥,他说,“很多来自加拿大和欧美的机器人公司同行表示出了对中国创造、中国速度的称赞和肯定,这也激励我们科研人员再接再厉,用更多高科技的产品让‘中国智造’‘沈阳智造’叫响国际。”
王家亮说,在国际上,工业机器人和艺术结合的案例非常少,而新松这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将两者完美结合,堪称世界机器人发展史的典范。
机器人距离舞台周围的环境参照直线距离近百米,演出场地人流多,如何让机器人看得见,看得准?新松的移动机器人团队专门研制了全新的导航控制算法。沈阳新松移动机器人事业部总裁张雷说,“我们突破了以往工业机器人动作比较简单,比较直线化的问题,设计了行进中旋转、行进中扭曲等,配合演员做出一些比较花哨的动作。”
大风降温天气也给机器人的正常运行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团队的算法,确保所有移动机器人在演员移动频繁、场地光照复杂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精准定位和运动。
加温处理
让他们避免“感冒”
韩国当地的天气对机器人的电池和通讯系统带来了新的考验。如何避免机器人“感冒”,是团队需要解决的另一问题。“电池自身在低温情况下可能会无法启动,我们便对电池自身以及所有电工部件,进行了加温处理。”张雷介绍,新松的技术人员通过升级机器人的通讯系统,确保所有机器人可以正常接收指令。新松团队让现场和全世界领略了“沈阳智造”“辽宁智造”和“中国智造”的魅力。
通讯升级
让他们无“网”制胜
机器人的通讯问题也是另一大难题,由于主办方屏蔽了绝大部分的无线网频段,其中包含机器人通常使用若干频段,技术人员不得不寻找替换的解决方案,升级机器人的通讯系统,确保所有机器人可以正常接收指令。“在没有网络的环境下,我们的机器人之间还能沟通联络,这正是我们新松的核心竞争力!”张雷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