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1999年 互联网泡沫发生的时候,跟现在情况多少有些相似:每周都有数十亿美元IPO和并购在发生,当泡沫破灭,很多公司只能破产。这个泡沫是否周期性?
熊钢:泡沫其实就是对技术前景不切实际的幻想产生的。等大家都看懂的时候,泡沫已经产生,这个已经把几十年后的东西拉到现在来做估值变现,几十年后的东西谁知道呢?泡沫产生就是对未来商业潜力、技术潜力做了过度的、不恰当的估计,但它其实根本不是这个样子。
日报:您认为那时的情况与现在有没有相似性?
熊钢:这轮不好判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轮会更加剧烈,更加震荡,周期更加快速,周期越来越短,升温到降温周期越来越短,摆动幅度越来越大。
原来升温到降温可能五年、七年一个周期,现在可能一年、两年一个周期。
周期缩短因为现在 互联网深入人心,信息传播速度极其快,所以情绪传染也极其快。
另外摆动幅度也非常大,因为过度反应,影响的人多。原来 互联网只有10%、20%的人在玩,现在移动 互联网老头老太都在玩,参与者多了之后,其资金量就极其巨大,造成冲击的摆动也就大得多。上轮牛市持续两年,这轮才六个月,杠杆放大,亏损也就放大。这个周期变化叠加了很多新的因素。
日报:那现在会否重蹈当年的结局?
熊钢:上轮主要是美国,这轮主要是中国公司的问题。这轮主要跟阿里、乐视这些公司有关。但是应该不会比现在的情况更糟糕了,带来的影响不是某一个证券的问题,证券市场没有标杆,那么实体经济也就没有标杆了。
日报:这一轮创业大潮从兴起到现在的降温,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为什么窗口期会这么短?
熊钢:创业只是一个阶段,一个经济启动的引擎之一,美国从来不说全民创业,但是国家成长创新能力经过几百年都不衰退,持续创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资本狂躁推动的创业创新是不可持续的,冷却是好事情。创业本身就是从城市走向丛林,创业是丛林法则,适者生存,里面都是豺狼野兽,没有生存能力的无法存活。创业一定是少数人的专利。
创新需要制度、法律保障,中国条件还不够成熟,创新来源是国家推动,这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创新必须是内在动力,民众出于不愿守旧需求,自发提出新的需求才能形成商业链条。
日报:之前创业公司容易在B轮或是C轮死掉,现在这种情况会不会提前?对于您投过的创业公司,您会在这个特别的时期给予它们哪些建议?
熊钢:都有可能,自身造血能力不够的公司融不到资的情况下,初创团队死亡时间提前是有可能的,在现在经济环境下,“成人”死亡率高,“婴儿”夭折率也高。
创业任何时候都不能急功近利,应该做好底层事情,快速盈利扩张是主流模式,我觉得这种潮流没有可持续性的,涨得快退潮也快,大家都要回归其真正价值杠杆中枢,还是要把企业做好,扎实往前走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以投资机构最忌讳赶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