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李开复认为,波士顿动力本来就不是一个有商业目标的公司,其大部分启动基金都由美国国防部提供,因此一直就没有特别大的商业想象力。“作为纯技术创业公司,如果用商业应用来压抑它,就无法让它真正发挥了。”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李开复透露,自己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做助理教授时,波士顿动力的创建者MarcRaibert教授就在其隔壁办公室。
“它是很好的科研项目,但可能不是好的投资标的。”李开复说,“从投资角度而言,我们非常强的商业逻辑就是,如果要做产品,那就一定要产生商业价值。”
例如针对一款拟人 机器人,他会问创业者这个 机器人会产生哪些价值;如果是安保或陪伴,他会紧随其后地追问,这个东西真的需要两只脚吗,为什么不能用四个轮子或者一个圆盘替代,嘴巴、鼻子的设置如果不能带来用户期望的功能为何要设置等。
“一系列追问的背后直指一个方向确保这个东西是用最低的成本产生最高的价值,并针对用户的最强需求能做到足够好。”
而 人工智能要想实现商业化需要更明晰的定位: 人工智能是辅助而非取代人,让用户更为自然地提供 大数据,且找到具体的领域和应用场景。
对机器是否会取代人脑抑或伤害人类的担忧,李开复表示,在没有足够科学依据的时候自己不想做虚幻的假设,这也是为什么他并不喜欢《HER》这类的电影主题,“太过于专注机器有自己的意识,要来统治奴隶,或者残害甚至消灭人群。”
“当一家公司拥有数据,又拥有资金,且高薪聘来海内外顶尖的 人工智能专家,接下来是否会在某些领域造成垄断式竞争,阻止其他公司创新。”与 人工智能是否会欺骗人,甚至取代人类等问题相比,日后 大数据是否会为某个巨头所控制,包括用户个人隐私问题如何保障,才是李开复更为担心的。
想象空间
虽然 人工智能可以在很多领域产生价值,但远未达到一个平台化的概念,它还不能像iOS或 安卓开发软件一样,可以将复杂的技术隐藏于平台下面,开发者在平台上就能打造出 苹果或者 安卓应用。
在李开复看来, 人工智能远未达到这个状态,这也决定了在 人工智能领域不能找几个只懂商业应用的人来做,还需要懂技术的专家进来。在国内,创新工场的投资标准是“有 大数据、 机器学习的专才,且懂行业应用,这是我们想要投资的领域。”李开复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