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虞超】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5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13659台/套,较去年同期上涨35.1%,1-5月累计产量60071台/套,较去年同期上涨33.7%。但从上市机器人相关企业第一季度的经营情况看,30多家机器人相关业务占比较高的企业中,约1/3的企业出现营收下降的情况,其余大部分企业营收增长在20-40%之间,仅有3家营收超过这一范畴(埃斯顿124%、东方精工226%、哈工智能148%)。
国产机器人行业,是否能再现2017年的发展态势?今年的增长状况又将如何?
■行业发展面临两大问题
目前,国产控制器在动力学算法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这对重负载机器人的性能会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国产机器人主要还是集中在低端应用领域,因此鲜有公司具备足够的实力在控制器的相关领域进行研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国产机器人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安川的扩产已经完成,这在机器人行业内属于标志性事件。自2017年起,已经有多家国际知名机器人本体企业明确表示将进行扩产,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陆续完成,外资企业对于中国
机器人企业发展环境的挤压即将形成。
■价格下降将成长期趋势
目前机器人行业的增长已经基本步入正轨,但工业
机器人产品的价格还是会继续下降,因为当前大部分主流厂商的价格都还并未下降。从行业的总体来看,无论国内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产品价格的下降将会是持续很长时间的趋势。那些目前还在行业内生存的企业,也大多是能把握这一趋势的企业。
降低价格的关键,在于对供应链的把握,因为把控供应链关系到一家企业能否更好的控制产品成本,进而影响到自身的生存。这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更为至关重要,因为如果无法有效控制能本,资金链将会很快断裂。
一些非上市公司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性价比的产品,对市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上市公司却拥有不参与价格战厮杀的资本,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机器人在其经营业务中的占比并不会很高,特别是本体制造,所以对上市公司而言,降价不会是其市场竞争的首要策略。
■“中外之争”再度开启
GGII认为,外资企业与国内厂家之间的所谓“第二轮竞赛”已经开始,但战场将不再是起初的汽车制造行业,因为汽车制造是外资企业最先进入的,其技术也领先国内较多。而新的战场将会从汽车行业开始向一般行业转移,这对于国内厂家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在一般工业领域,外资的优势已不明显,而国内厂家则拥有本土化的服务,并且对一些工艺也比外资企业更为了解。
但从技术层面来看,这种利好也同样伴随着挑战:外资企业的反应速度和技术迭代速度很快,能够很快的抓住行业龙头去定向开发出更适合的产品和方案。而这种素质和能力,目前国内厂家还并不具备,因此对国内厂家而言存在一定的不利。
■增长速度趋于平稳
在2018年至2020年间,机器人行业将很难再现如2017年那样的爆发式增长,更多的将是以相对平稳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内不会有企业退出,而且退出的原因也比较多,例如本体企业很大程度上会受自身资金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既做本体也做集成的企业,他们的现金流较为紧张,而这类企业的融资能力则较弱。
在接下来的时期内,不论是金融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不及此前向好,资本将进入一段特殊时期,所以融资难的情况还将持续:一方面是这些企业主要经营硬件,另一方面是其核心优势并不明显,在体量不够大的情况下,无法引起上市公司的注意,想要说服投资人的难度也很大,相对于软件商或是新兴企业,反而没有较强的吸引力,这是其软肋。
所以,本体厂商的出路是将供应链打通和保护好,把价格压下去,并控制好成本,这样才能在这一时期坚持到最后。等整个行业经过淘洗后,留下的企业其产品、市场都经过一定程度的打磨,也可以更好的进入下一阶段。
GGII认为,在2020年之前,由于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影响机器人行业内许多企业的去留,所以整个2018年下半年还将延续稳定增长的主基调,增速在30%-40%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