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一位女孩在和机器人握手交谈。汤彦俊 摄
这种自我学习的能力,成为樊登今天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他自认为不会被机器人取代的根本。
最不像机器的人,更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幼儿园的孩子会背两句诗,会说两句英文,家长就很高兴。上学后,乘法表、解题法永远是关注内容,但是这些在人工智能时代都不重要。“因为现在有搜索引擎,有手机,人们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传统教育消灭无知的功能已经消失了。”席酉民认为,未来拥有知识很容易,判断整合这些知识的能力才重要。
站在从业者的角度,百度智能家居硬件总经理吕骋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有着更深入的衡量标准。吕骋并不否认,未来的人才同样需要掌握大量专业知识。但是他把想象力放在未来人才的第一位。“人工智能行业基本上是在预测未来是什么样。但我的理论是,没有人可以预测任何事,所以你需要非常敢想。不是从落地应用的角度,而是从系统级别、站在更高层次上对未来的社会有一个憧憬和构想。”
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从业者最重要的素质,是要拥有很高的道德准则,“因为人工智能有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人类究竟能不能控制住它的边界,能不能忍住不去打开潘多拉魔盒”。在实际研究中,人工智能的很多应用场景其实是充满诱惑的,从业者需要考虑清楚某个技术在未来会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致命影响,不能被人工智能所控制。
归根结底,机器是服务人的,人站得有多高,机器人的帮助就会有多大。就像智能手机设计的功能本来很多,但大多数人只发挥了它30%的功能。“如果希望在机器人辅助下,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席酉民认为,未来通识教育、素养教育、艺术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谋划未来能力等等。
“未来社会谁能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变成那些最不像机器的人。”樊登用一句话总结。
不过从最现实的角度考虑,计算机科学将成为所有学校的“主课”。现在浙江大学要求所有本科生学习编程,连考古系也不例外。这是给学生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钥匙。
教育怎么改?还是个正在探索的问题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高等教育层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做出重大部署。
人工智能影响教育,不是简单地在学校里开人工智能课程,也不是在学校里开人工智能专业。教育界需要研究的是,由于人工智能改变了世界,整个教育怎样适应人工智能化后的社会问题。
“多年来,学校只关注专业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等,而未来的学习很可能就是人们在小的时候奠定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技能,然后随着兴趣和机会去生活和工作,还要视需要再去进行特定的学习,从而使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必要。”席酉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不再是简单地教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学会搜寻知识、整合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提升沟通、合作、表达和执行等能力。
这也意味着,学校的教学模式乃至校园形态可能都将发生变化。未来,学生未必一定要利用完整的4年进行大学本科学习、2年或3年进行硕士研究生学习或3年到5年进行博士生学习,而是根据需要利用网络、学校等资源和技术持续自我学习。
未来的大学将会是一个学习中心、资源中心、研发社区、创新生态、产学研社共同体。在这里想学习时有老师和同学互动,有想法时可借助资源和实验环境尝试创意,有疑惑和问题时可借助研发中心寻求答案,有技术或商业模式时可通过创新生态进行实践,并把创新的产品或服务通过产学研社共同体实现价值创造和分享,进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目前,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都有深度合作。超级计算机的领军企业中科曙光也在跟高校合作,将企业的经验、项目导入高校实践课程,让研究院的博士跟学生分享经验。中科曙光
大数据首席科学家宋怀明认为,校企合作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企业在
人工智能和先进计算方面的优势,与学校的教育理念融合在一起,更好培养实战型人才。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