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2日电 (夏宾)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走上制造业岗位,越来越成熟的
无人驾驶技术进入商用阶段……中国社会在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也在思考这对未来就业是否产生挑战。
资料图:一名儿童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下围棋。 中新社记者 钟建珊 摄
22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在京联合举办“投资人力资本,拥抱人工智能:中国未来就业的挑战与应对”报告发布暨课题研讨会,与会专家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这个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做好前瞻性研究至关重要,既要研究如何发挥技术进步带来的优势,又要研究如何防范技术带来的风险与不利面。
他进一步表示,面对人工智能,应更多思考如何能够投资人力资本,让劳动者更快适应新的就业岗位的需要。以美国为例,2000至2010年,其制造业岗位减少560万,其中85%是因技术进步所致,但美国目前失业率达到历史低点。换言之,尽管技术进步导致大量制造业岗位流失,但在科学研究、服务业等其他领域创造了新岗位,社会依然可以基本平稳过渡。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生产业,创造了大量新就业机会,改善了就业条件,拓展了就业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就业结构的调整,其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正在显现。
她建议,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带来的挑战,应把稳就业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以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一方面,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与人工智能相互支撑、协同发展,以此推进经济升级和民生改善,防范失业风险,兜牢民生底线。
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应构建终身学习和职业培训体系,及时研究发布未来劳动力市场新职业、新需求;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大规模、持续性开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培训;完善基础教育,将人工智能、计算机编程等知识技术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
“人工智能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不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人工智能发
展会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表示,发展
人工智能必须重视人力资本投资,而人力资本投资要从早期做起。
卢迈称,中国在儿童早期养育和学前教育方面还有明显短板,职业教育质量也存在缺陷,很难适应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就业环境,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应对未来挑战要尽快、要尽早。
本次发布的报告认为,人工智能于此时兴起,有助于解决中国在一些行业,特别是中高端服务业中存在的供给瓶颈,对于缓解未来劳动力市场的短缺具有关键意义。
此外,中国投资人力资本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就业挑战的重大举措。为此,需要加快人工智能知识的普及,鼓励人工智能优先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领域,包括教育、医疗、法律、金融等中高端服务业;将教育资源更多投入到人的全面和公平发展上,提升新一代劳动力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体系;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功能和再分配功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