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在北京联合举办“投资人力资本,拥抱人工智能:中国未来就业的挑战与应对”报告发布暨课题研讨会。
本次发布的报告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知识经济的形成,这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供了重大机遇,但也会带来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深刻挑战。
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所推动的知识经济将在基础资源结构、成本结构、市场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分配结构和贸易结构上有别于传统经济。随着社会快速的老龄化和少子化,数量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消失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威胁。人工智能于此时兴起,有助于解决中国在一些行业,特别是中高端服务业中存在的供给瓶颈,对于缓解未来劳动力市场的短缺具有关键意义。
此外,中国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妥善应对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公平的挑战。投资人力资本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就业挑战的重大举措。为此,需要加快人工智能知识的普及,鼓励人工智能优先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领域,包括教育、医疗、法律、金融等中高端服务业;将教育资源更多投入到人的全面和公平发展上,提升新一代劳动力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体系;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功能和再分配功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回顾了人类技术发展史,认为人类社会正处在迈向信息时代的重大历史转折点的关键时期,新一轮技术革命是人类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机遇。隆国强说,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做好前瞻性研究至关重要,既要研究如何发挥技术进步带来的优势,又要研究如何防范技术带来的风险与不利面。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带来的将是人类双手和大脑的又一次大解放。工作的意义将真正从‘劳动’变为‘创造’。更多的头脑将用来思考科技创新的新‘燃点’,以及致力于深化对整个世界的人文关怀。”
下为沈南鹏致辞摘要:
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话题,一方面具有前瞻性,谈的是处在科技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另一方面又非常古老,谈的是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十分关心的就业,也就是“饭碗”问题。
为什么讨论这个话题呢?确实,机器人的发展在最近的几年当中突飞猛进,这个背后是语音识别、
大数据计算、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是多年积累的结果,未来还会出现更多、更加智能的机器人,在我们生活当中会变得随处可见。
机器人的常态化应用,首先肯定是件了不起的事,能够给人类帮上不小的忙。往深处说,会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甚至会带来整个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革。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作为追赶者,能否借助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实现弯道超车,打破既定的国际产业的技术和发展的格局?
过去几年里,红杉资本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进行了探索和布局,系统性地投资了一批领先企业。应该讲,我们对这个领域有一些理解、积累,但是即使这样,我们面对上述问题,也不能够给出非常明确的答案。
就红杉而言,我们可以把多年的行业经验和积累贡献出来,提供一个角度的观察,一个行动的思路和一个发展的建议。对于人工智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就业,对未来人力资本的发
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社会上有很多讨论声音,在学习这份报告的过程当中,我有些思考跟大家分享。
首先,
人工智能会在一些特定的场景里,比如工厂的流水线、安保、疾病的诊断等多方面,通过成千上万次训练,在大数据计算的赋能下逐渐超越人类,替代人类完成大部分重复性、机械性、繁琐工作。
比如在肺癌筛查方面,每个医生每天平均看200-300张片子,80%的时间用在做重复的节点识别工作。红杉中国投资的推想科技,运用AI技术辅助全世界的医生,每天诊断超过20000例病人肺部影像,成了医生的好帮手。
另外,我们看到在逻辑尝试、创新能力、人文关怀方面,人工智能还远远无法替代人类,也就是说,我们离大家所说的通用人工智能(AGI)还有很长一段路,而从低智能工作当中抽身的人类,现在可以用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这些机器解决不了的创造性的工作,所以人工智能带来的是人类双手和大脑的又一次大解放,工作意义将从劳动变成创造,更多的头脑将用于思考科技创新的新燃点,发现文化艺术的新燃点,这样也能致力于深化对整个世界的人文关怀,我相信人工智能和人脑智能会相辅相成实现共生。
今天我们处在人工智能大变革的前夜,唯有主动拥抱变化,抓住这个巨大机会,同时未雨绸缪,应对好它所带来的可能的难题和挑战,如何提前让整个社会,尤其是人才培育体系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我们教育和职业培养模式以及劳动力结构,能够适应一个新的人工智能的时代,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正是这份报告所希望能够探索的题中之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