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下午,为期5天的世界机器人大会落下了帷幕。这场汇聚国内外160多家
机器人企业的大会,已然成为中国机器人领域的一次盛会。
立德融创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院借此契机,诚邀一批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家,就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现状与发展契机做了一次深入探讨。
立德研究院提供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对制造业重要性的重新认识,工业机器人的巨大产值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同。2013年以来,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正以平均每年12.1%的速度快速增长。2017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消费总量为14.1万台,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然而,可喜数字背后隐藏着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更深的痛,市场占有率的骤然下跌为本土企业敲响一次警钟。
本土正企业面临一次“危”“机”并存的双重考验。
产业升级未完待续 重新洗牌一触即发
中国工业全面升级,早在2012年便已初见端倪。彼时,人口红利的消失和机器人成本下降成为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因素。
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而逐渐成为劳动力核心人群的80后,90后越来越不愿意从事重复、单调、高危的工作,“用工荒”也在当年成为热门词汇。
至此,依靠廉价劳动力高速发展了二十年的中国制造业,迎来一次艰巨的挑战,从长三角到珠三角,频现“制造业倒闭潮”。
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工业机器人大规模量产以及国产化进程推动机器人价格的下降,机器人的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工业机器人对人工的替代已进入到规模经济的阶段。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国内工厂开始关心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机器换人从来就不只是口号,2013年以来,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正以平均每年12.1%的速度快速增长。
2017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消费总量为14.1万台,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预测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量将达到15万台。而事实2017年的数据便已经接近这个数据,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可见一斑。
面对中国巨大市场,国外工业机器人企业蠢蠢欲动,先后抢占中国市场。但仍有诸多领域国外机器人市场并未涉足。
国投创新工业机器人行业报告显示我国除了汽车以外的其他行业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依然较低,一方面由于制造业整体的自动化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在上下游材料标准化、人工操作规范性和多批次产品的复杂集成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制造业存在较大区别,这是海外机器人企业较少涉足的领域,也是国内机器人企业的市场机遇。
珞石机器人韩峰涛也表示如今的机器人现在正在从一个高端装备向简单的工业自动化方向转变。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会从高端制造业到小型工厂转化。
内忧与外患双面夹击的本土企业
面对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爆发式增长,对于本土企业来说虽然不乏机遇,但也是困难重重。其中外患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国外企业的虎视眈眈,内忧便是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一批企业家也开始觊觎机器人市场,试图用互联网思维重塑工业机器人企业。
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童梁在研讨会中向大家列举了一组数据,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消费总量连年攀升对比,国产机器人在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中的占有率为26.8%,比2016年下降了5.9个百分点。
外资品牌几乎主导了汽车和电气电子设备和制造业,其在汽车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接近90%,在电气电子设备和器材制造市场的占有率也达到71.6%。国投创新发布的工业机器人行业报告也显示,外资企业占据我国工业机器人绝大多数市场份额。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发展较晚,工业机器人本体国产化率和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在中国,80年代经国家推动有个小高潮后,由于应用性差,研究几乎沉寂了20年。20年间,全国只有两个高校仍在培养该领域人才。客观地说,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比国外领先的四大家族至少落后15年;即使和国外二流企业相比,也要落后5-10年。
相比于来势汹汹的外患,内忧也不容小觑。
伴随工业机器人的火爆,“搅局者”也随之而来,无底线的压低价格,成为一些具有“互联网思维”厂家抢占市场的套路。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家在研讨会中透露了这些企业家的经营思路:以08年一台五轴机械手为例,它当时的成本是5万多,现在成本是2万多。于是他们得出结论,未来的机器人也会按照这样的价格继续往下走,所以,他拿着未来5年的价格来做5年以后的客户,中间赔的钱就通过资本市场来配套,而5年后大家都死了,只有它还活着。另一位企业家表示,互联网企业追求的是量。这种模式下的工业机器人首先它是免费的,二是有很多bug。它会通过大量用户的不断迭代把技术做成熟。
也有企业家表示,如今的工业机器人就像2005年的手机行业,山寨机一片一片的。但他也表示机器人不属于消费品,未来几年将会倒闭70-80%的企业。
面对“互联网”企业的低价搅局,各位企业家也是各执一词,新的商业模式或许能快速占领一部分市场,而且未来如何也无法知晓。另一位企业家认为,机器人行业技术创新模式和商业模式要并行,很多客户不能容忍厂家把不成熟的产品卖给自己,把自己当做“互联网”企业的小白鼠。
总之,面对内忧外患,本土企业将如何应对,成为一道没有正确答案的难题。
核心零部件与贸易战争埋下的定时炸弹
国产工业机器人落后四大家族的原罪在于“三大零部件”,国内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寥寥无几。
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占整机成本的75%以上。
减速机:难度极高,全世界几乎都被日本Nabtesco和Harmonic Drive垄断,在材料和工艺上极为讲究,国内企业如果要做到类似量级,大概要花几十倍成本,因此一直没什么进展;
伺服电机:虽然原理简单,但要做到精度高、实时性和同步性好则非常难,全球只有几家能做,需要国家投入几百亿、七八年地去养,不是创企容易做的事;
控制器:号称是与国外产品差距最小的关键零部件,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在数千家国内机器人厂商里不超过10家。
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缺失,直接导致国内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厂商的采购成本高于四大家族自产自用模式。以2016年165kg机器人生产成本为例,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就要比国外企业高出2.5万,约占国外企业总生产成本的15%。
作为机器人本体生产商,国内企业毫无优势。与此同时,于今年3月份爆发的中美贸易战争,也让很多机器人从业者忧心忡忡,卡脖子技术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对此,很多工业机器人从业者各执一词。
机器人大讲堂记者采访新新松总裁曲道奎时,曲总明确表示核心零部件一定要搞,但是这些技术导致中国机器人没有竞争力的论断并不那么绝对,这些技术在国际上来讲已经是非常市场化的东西,更多是由市场来主导,而不是由政治来主导。
研讨会上,埃夫特曾辉也表示,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厂商并不在美国,因而也谈不上对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影响。相反,贸易战争可能会倒逼中国核心零部件企业的成长,相对来说是一件好事。
但也有企业家表示,美国目前侧重的是下一代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布局,虽然短时间内看不到贸易战争对国内企业的影响,但长远来看,肯定会有一定影响。
此外,深圳市大族精密传动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黄华军表示,其工厂目前所用到的设备和损耗的刀具基本全部需要进口。这意味着,国内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在执行层最底端还是对国外技术具有强依赖性。
核心零部件与贸易战争就像给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埋下的定时炸弹,纵使引线永远都不会拉响,但埋在那里,总会让人惶惶不安。
未来可期
虽然困难重重,但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家们也都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中国电子学会最新公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机器人产业另辟蹊径、换道超车,近年来凭借出众的产品创意、独特的技术优势,成为机器人产业新的增长极。
研讨会中,多家企业代表表示,四大家族企业已然在汽车、电子电器行业占据绝对优势,在这些领域选择与四大家族‘正面刚’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有媒体刊文称,外企技术固然领先,但国内客户有自己的顾虑:一方面,从信息安全角度,客户更倾向于选择国产的;另一方面,外企机器人成本高,定制化难度大。
由于外企研发中心在国外,且其产品常常供不应求,对于客户的个性化定制往往响应不及时,收费也很贵。
以德国库卡为例,他们虽在中国生产、组装、销售机器人,说明书却一直是英文;如果你需要技术指导,那么从库卡派出工程师离开公司大门到回到公司之间,每小时都要支付400到600元,你还要为所有住宿、交通埋单。
这些都给了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喘息的机会。“场景化定制”成为众多国内企业致胜的法宝。
埃夫特副总经理曾辉表示,目前打全面战争我们还不具备这个能力,但如果从局部战争打起来,在细分领域先活下来,将来才有能力打全面战争。
埃夫特从开始创建到现在一直在坚定不移的走细分市场,他们从汽车行业走出的第一个细分市场便是卫浴行业。
当时卫浴行业不需要标准机型,可能需要的是定制,包括软件包的定制。所以传统的编程点到点还是不合适,从开发的角度来说只是开发一个动力关节臂,做简易的试校。目前埃夫特在卫浴行业的应用,包括喷釉、打磨抛光,占有率还是非常高的。
埃夫特在卫浴行业做了细分之后尝到了甜头,所以后来我们总结一定要做行业+应用,做细分行业的特定应用。这就不是一个机器人本体,一定是机器人本体+算法+软件包+相关的定制,这样才能解决行业的痛点。
多家研讨企业认同曾辉的看法,且细分市场潜力巨大,科技正由浅入深地渗透进产业中。新巨头的成长,不是因为代替了老巨头,而是战场扩大、从“深水区”成长起来的。
其中北京艾利特的魏巍表示,企业要有自己明确的定位,锁定自己的服务目标客户,坚持住这一点很关键。
另外,与多关节机器人相比,仓储物流行业的兴起,使AGV成为工业机器人领域新的增长点。
而且,可喜的是,由于与国外同期起步,且技术要求不高,国产AGV与国外差距并不大,其市场主要由国内企业占据。
京东X供应链管理部李阳表示,单从本体角度来说,门槛很低,市面上有很多
机器人公司也在做物流机器人。而物流方面专业性不在本体,核心在于整体的物流解决方案。
比如说我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你要保证在这个场景下比现在的成本更低,怎么从人工仓变成自动化仓。这是京东十几年物流经验积累之后,沉淀出来的整体规划能力和解决方案能力。
核心零部件方面,中国机器人企业也大有起色。出现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突出市场地位的伺服电机、减速器和编码器企业。
绿的谐波减速机、埃斯顿和广数的自产伺服电机,以及新时达、埃斯顿、广数的自产控制器和驱动器,虽然与国外
品牌还有差距,但也在多方的大力支持下有了长足的进步。
长江学者石照耀在机器人大讲堂讲座中曾预估,未来3~5年,国产机器人精密减速机便能达到与日本并驾齐驱的地步。大浪淘沙,最后坚持下来的企业必将助力中国工业机器人事业的发展。
总之,时代赐予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家一个共同的使命,愿初心不改,愿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