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人工智能受到了大量资本的青睐,被业内视为融资大年。而在今年,人工智能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称其为泡沫的嘘声此起彼伏。随着行业巨头逐渐显现,今年或将迎来人工智能行业的洗牌期。但是,也有投资人认为,人工智能在今年或将进入行业应用的“黄金时期”。
1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2017年的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异常火热,根据北京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的投融资总额达到277.1亿美元,融资事件369笔,分别占全球的70%和31%。
然而,在2017年年底至今,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热度出现明显的放缓。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融资事件是146件,但融资规模却超400亿元。这主要是因为商汤科技、云从科技和优必选等企业获得高额投资,半年的融资额已经超过2017年全年。
以上不难发现,人工智能经历了一路狂飚之后,资本将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头部企业。就在9月10日,国内人工智能独角兽商汤科技还被曝出获得软银中国10亿美元投资,估值将达60亿美元。虽然双方均对此事不予置评,消息仍未经官方确认,但实际上商汤科技在2018年已经进行了两次融资,共计12.2亿美元,投资方还包括阿里巴巴、苏宁这些产业资本,以及海外基金。
历史经验表明,互联网巨头等产业资本一旦进场,行业就离洗牌不远了,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18年人工智能产业融资会继续延续企业数量放缓,融资规模会随着行业的集中度而放大的趋势。
2
“伪概念”和“产业化”
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如今已经被广泛滥用。比如,一些程序简单的音箱和玩具机器人,也被冠以“人工智能”;还有一些简单的智能化设备,也被包装成人工智能。
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者也坦言,实际上许多创业者所谓的人工智能应用只能“纸上谈兵”,根本无法落地,而且所谓的一些研究,也只是反复复制和包装别人的技术,以此来忽悠投资人。在投资人看来,在中国对人工智能明确的政策导向的情况下,产业出现过热现象是在所难免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行业的发展也的确需要大量资本的注入才能促进其更快速的发展,哪怕是激浊扬清。
从企业角度分析,AI行业的技术门槛很高、投入时间很长,很多创业型研发企业短期内都没有办法让产品落地,且即使技术已经很精湛了,也需要适应不同的场景。比如在人脸识别这个领域,人脸识别的精度不比任何一种生物识别差,精准率可达99.8%,但是,仍然无法抛开具体的场景来判断技术的成熟与否。
人工智能目前已进入了第二阶段,重点是应用。人工智能必须要落地到具体应用场景,真正服务于现在的行业。比如在医疗,金融,
无人驾驶工业机器人等等,这些是目前发展最快、落地最快的场景,尤其是 to B 的
应用,这些是巨头他们原来触及不到的地方,正好是创业者的机会。
编辑来源于创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