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是德国政府、产业界和科技界提出的概念,如今,德国知名专家如何看待“工业4.0”?中德两国在这一领域有哪些合作空间?最近,在同济大学举行的“中德工业4.0与人工智能城市”研讨会上,两位德国工程院院士MichaelAbramovici和OttheinHerzog与上海专家分享了他们的
观点。在他们看来,“工业4.0”这个概念的内涵已变得更为丰富,包含人工智能和新一代移动通信5G网络,将使工业生产、销售链上的各个环节更智能化。
“中德工业4.0与人工智能城市”研讨会由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同济大学中德学部等主办。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黄辉表示,在当今科技促进产业变革、“工业4.0”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迅速进入城市生活的背景下,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是先进制造业强国,中德两国已在制造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对接。中德两国在数字化、人工智能、智慧城市领域也有无限的合作机遇。
“说起‘工业4.0’,你们也许会马上想到,在各种机器上加装传感器,以满足定制化生产、机器维修预警等需求。”德国工程院院士、波鸿鲁尔大学教授Abramovici在演讲伊始,谈到了业内耳熟能详的“工业4.0”概念。他随即指出,这种想法有点过时了,如今,德国科技界、产业界非常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和5G网络,认为要将它们
应用于工业生产。
在
人工智能方面,以视觉智能技术为例,德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制的“装配引导系统”能够自主识别多种零部件,引导工人按照正确流程进行装配,一旦出现错误,就会给予提醒。这种“傻瓜式”系统推广应用后,可为企业节省许多工人培训时间,实现人机友好的协作场景。
在5G网络方面,5G推广应用后,视频等数据量大的信息在无线传输时,能够做到实时通信。这将成为“工业4.0”落地的一大利器。比如,视觉人工智能系统可识别实时传输的视频图像,不会因延时而影响识别速度。又如,“工业4.0”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时数字孪生系统”目前通过以太网、WiFi进行传输,存在一定延时,较难做到实时呈现物理设备的“数字孪生”。5G网络应用后,有望把延时缩短到10毫秒左右,便于企业员工通过“实时数字孪生系统”进行视觉检测和生产管理。
在德国专家看来,智能化人机协作是未来工业制造的图景,而并非很多人所想象的“机器取代人”。“装配引导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济大学长三角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的Herzog教授在演讲中介绍的“人机协作机器人”(Cobot)也体现了这种理念。
在刚刚闭幕的汉诺威工博会上,人机协作机器人成为关注焦点之一。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不同,这种机器人具备交互性、灵活性、安全性三大特点,能与工人协同工作。Herzog解释说,在很多行业的生产环节中,机器并不能取代人,因为人的灵活性是机器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所不能达到的,所以要研发、应用“人机协作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也需要5G网络的支撑,以便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传输能力,这样才能既灵活又安全,成为工人的好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