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肺炎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2月4日,国家工信部特别发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 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议书》,倡议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组织科研和生产力量,把加快有效支撑疫情防控的相关产品攻关和应用作为优先工作。在全国各地,人工智能正在加入“防疫战队”,为各大领域输送“智能防疫力量”,发挥着巨大作用。
AI模型精准预测病毒爆发的时间地点
在WHO提醒公众新冠状病毒爆发之前,加拿大人工智能公司BlueDot已经拉响了警报,最早在2019年12月底其就向客户通报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
他们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官方和非官方来源的信息寻找相关词汇和短语,快速发现潜在疫情。
除了预测爆发的时间之外,BlueDot开发的AI还能通过访问全球运营的航空公司的机票数据,预测其他地点即将发生的流行疾病的可能性。例如,BlueDot正确预测了武汉的冠状病毒将在开始几天传播到曼谷、首尔、台北和东京。
数据可视化监控传染病的爆发
为了应对不断升级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系统科学与工程中心(Center for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SSE),建置了一个可追踪新型冠状病毒即时灾情的地图网站,该地图搜集了来自官方与媒体的资讯,并即时更新地图。
这个武汉冠状病毒全球案例(Wuhan Coronavirus Global Cases)网站,是基于Web的交互式仪表盘,在全球地图上呈现了确诊及死亡数据,内含在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可疑及确诊案例。地图地址:
https://systems.jhu.edu/research/public-health/ncov/
当然,国内也有不少类似的疫情地图。疫情信息实时录入之后,通过疫情地图,我们可以对全国各地的动态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包括确诊、疑似病例,疫情走势一目了然。
5G红外热成像测温提升防疫精度
随着返城复工日子的到来,从机场、高铁、地铁再到办公楼,人员集中流动不可避免。面对这一控疫防疫关键战场,视觉AI企业纷纷推出AI测温系统,通过“无接触感应”“高效率通行”“高温智能预警”等功能,构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用多台热成像机器对通过的旅客进行快速体温检测,并将快速扫描检测的结果画面实时同步在电脑上,并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来自动识别并标记体温异常的旅客,提醒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详细检查。
这样一来,人流量较大的地铁、车站在 AI 系统的辅助下,仅需 1 名工作人员就能够管控现场,大大降低一线工作人员被感染的风险。
测温巡逻机器人:测温+巡逻一体化
最近,一种巡逻测温机器人出现在了机场、广场、医院等大人流区域,对来往的行人进行无接触式测温,并监督来往行人是否戴了口罩。
这款5G巡逻测温机器人有两大明显的好处。首先,机器人能在距离人群5米范围进行红外体温测量,一次性测量10人体温且误差在0.5°C,这就能极大的减少测温人员与行人交叉感染的可能。其次,目前这种巡逻测温机器人在机场等区域更多的是担任二次筛查的任务,能在大量的人流中捕捉“漏网之鱼”。
除了测温和巡逻监督,5G巡逻测温机器人还能充当移动广播大喇叭,24小时循环播放防疫注意事项。
借助对话机器人支援社区政务工作
疫情当头,防控一线人员紧缺成为了一个大问题。针对这一战“疫”痛点,多家语音AI企业宣布为抗疫一线的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公益组织等提供专门的疫情防控机器人或智能全客服系统。“智能语音对话机器人”可替代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疫情通知、疫情排查、健康回访等外呼场景,基层社区人员不用上门排查,避免被感染疫情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排查时间,提高防控疫情效率。
机器人成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特别“员工”
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医院采用机器人进行辅助工作。
远程遥控机器人可以进行远距离视频通信、监控病人;配送机器人可以递送医疗物资、为病人和医护人员送餐;消毒机器人可以在医院手术室进行全面消毒。让机器人前往一线,不仅减少了医护人员频繁接触患者和病毒的可能性,最大限度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用AI模型评估市场在售药物的有效性
疫情十万火急,疫苗的整个开发过程较为漫长。这种情况下,一些医药公司开始另寻他法,利用人工智能(AI),快速筛查可能的抗病毒药物,以针对新冠病毒进行实验。
其中,人工智能公司Deargen与韩国檀国大学以及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展了一项国际合作,公布了其针对抗病毒药物的预测模型,或为新冠病毒提供解决方案。其研究表明,用于治疗和预防艾滋病毒(HIV)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阿扎那韦是最有希望能被用于临床的化合物。
如果各大医药公司通过应用 AI 技术最终真从市场在售药物中找到了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的药物,我们打赢这场疫情狙击战的战线不知道可以拉短多少倍!
AI 算力助力药物研发
药物、疫苗是防疫的关键。中国互联网巨头纷纷出手,为新型冠状病毒治愈药物筛选、疫苗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阿里达摩院研发AI算法,将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腾讯云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药物筛选和病毒突变预测工作提供免费的云超算能力、运算集群支持以及基础的云计算能力。
用 AI 技术让谣言进入“短命期”
面对疫情,公众想知道的不仅仅是自我防护知识、相关政策通知,还想获得权威的、完整的、一手的、准确的、及时的数据。
此次疫情,互联网公司与政府官方平台的齐发力,利用大数据检测词条搜索指数飙升,强化疫情时期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密切追踪疫情期间出现的谣言和错误信息,并及时作出回应公布于社交媒体平台,让权威信息跑在谣言前边。据统计,本次疫情中不少谣言的存活时间只有1天左右,破除速度大大提升,谣言正式进入“短命期”。
疫情过后,前景更可期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逐步站在风口之上。2017年7月份,国务院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30年使中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相比此前很多人只闻其“高精尖”之名,此次战“疫”中人工智能可谓站到了公众面前“大练兵”,体现了硬实力。
疫情时期,无论是对感染人群和密切接触者的筛查,还是对无聚集、非接触的生产生活秩序安排,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并且还将继续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机器换人提前上演,让很多还处在测试阶段,缺少大规模应用机会的新技术工具有了用武之地。
疫情过后,一定会有一波新技术应用落地,因为流动人口数字化管理、智慧智能城市建设等依旧会延续。同时,基于人工智能在疫情防控上展现出来的重大作用,和相关的行业政策的接连出炉,比如前面提到国家工信部所发布的倡议书,人工智能行业有望迎来发展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