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服务机器人要记上一功。
与许多医院一样,由于人手不足,面对前来问诊的疑似患者,北京市海淀医院感染科几乎每个人都是24小时随时待命,全天无休。
直到2月初,他们迎来了一位新同事——“豹小秘”。这是一款疫情防控机器人,凭着智能AI算法和语音交互能力,它能帮助患者进行体温筛查、流程指引,还能帮助医护进入隔离区实现远程沟通、问诊等,为科室的大夫护士们减轻了不少负担。
“机器人进入病房以后,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与新冠肺炎患者的交叉感染风险,也帮助提升了我们的医疗服务。”北京市海淀医院院长说。
当前投入抗“疫”一线的服务机器人大多由原本用于公共场合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改造而来,这些机器人在疫情期间的工作不仅让个人防护更加有效,也为使用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更刷新了很多原本觉得机器人与生活离得很远的人的认知。
可以预见,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将会愈加广泛。全球市场也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做出了各种探索,并将其作为提高社会效率的一大动力。
在这种大趋势下,一个紧迫的问题提上解答日程:中国要如何打造自己的服务机器人产业?
1
像自来水一样简单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近年来伴随人工智能概念的走红,国内服务机器人产业资本市场也非常活跃,诞生了一大批以服务机器人为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公司,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并未见到服务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9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规模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迅猛增长,2020年有望突破40亿美元;但与此同时,商用服务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截至目前仅约为3%。
“这主要是‘中国人力成本偏低’等传统观念影响”,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洪解释说,在这种观念作用下,制造业与AI结合后的服务型机器人一度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他表示,疫情突然到来,“无接触服务”的需求让整个机器人行业都在此次疫情中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尤其是服务机器人在医疗、配送、巡检等方面大显身手,加深了市场对服务机器人行业潜力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服务机器人在中国的推广与落地再上一个台阶。
但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并非从此扫平阻碍、一路顺畅。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王祎认为,虽然疫情下民众对服务型机器人的消费认识会有所深入,但要真正维系消费热情、建立使用习惯,还是取决于产品的应用价值本身,服务机器人行业急需解决的仍是技术和产品层面的根本问题。
那么,中国的服务机器人到底该做成什么样?是要集众多黑科技于一身,还是要有充足的新鲜感?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的答案是:都不是。他认为, 机器人的核心应该是能解决问题,并且足够便宜。
“PC、智能手机带来的效率革命让人们往往只关注了技术或者创新的人机交互手段,但实际上它们最大的贡献是,让一切有了标准化”,傅盛说,“AI行业都在谈标准化、行业布局,但没人谈产品,其实好的产品才能带来标准化。因为标准化,市场上才能出现大量产品,形成产业链条,进而让成本大幅下降,起到推动行业变革的作用。”
基于这一洞察,傅盛认为, 中国服务机器人应该是标准化的机器人,除了有强大的基础、算法,重点应是与应用充分的结合,“要像自来水一样被人简单的使用”。
2
新舞台、新舞者
互联网时代PC的崛起帮助企业实现了内部效率数据化;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信息流动开始数据化,智能手机成为大量商业落地场景的入口。那么,机器人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过去30年,整个商业场景下的人流量不断增加,用户对体验感的要求日益增强。如何把互联网的高效和实体场景的体验感连接起来,将用户所有行为和问询数据化,不仅是各大商业模式及企业不断探索的重点,也在成为实体经济高效变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傅盛认为,基于AI打造的机器人正是实体经济革命的桥梁。一方面,AI可以让物理世界的行为、动作全部数据化,形成一个真正的数据化世界;另一方面,机器人可以用它的视觉和语言,在任何场景下随时随地与用户沟通,让数据产生大量的汇集,贯通实体经济和数字化世界,进而推动实体经济数据化、智能化变革。
光大证券报告分析认为,伴随着劳动力日益稀缺、资本日益过剩,以机器取代人为重要标志的无接触经济有望逐步提高经济上的合理性,无接触经济的逐步发展壮大将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何为新经济时代?
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为,互联网、大数据、AI、5G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经济发展时代。当前,“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被国家层面频繁提及,AI、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认为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着新的广阔舞台。
这意味着, 作为AI+5G时代的一个典型产品,服务机器人及以其为代表的无接触经济,正在成为“新基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新舞台上的一个新舞者。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彭文生说,服务机器人在疫情期间的表现已经让消费者感受到“新基建”为生产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性,向政府部门、公共部门展示了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潜力,并将引导公共部门及私人部门进一步向数字经济的投资。
有理由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推动服务机器人行业加速落地的基础上,随着未来包括5G网络、大数据中心、AI在内的“新基建”按下快进键,双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服务机器人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
三重作用与一个闭环
在2019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一些名叫豹小秘、豹小递、豹小贩的机器人集体活跃在展馆各位,为用户参观者提供导览、领路、接待、递送、赠饮等各项服务。
这些机器人是由一家名叫“猎户星空”的人工智能公司提供,受到多数参会人员的好评。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些服务完全可以由二维码和APP代替,成本更低。
果真如此吗?
从表面上看,智能服务机器人与互联网出行、外卖等都属于推进实体经济智能化、数字化的新业态。但与后两者所处的细分高频场景不同,智能服务机器人服务的大多为垂直场景,这种场景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很难单纯通过一个APP甚至二维码满足,而是需要一个更全面、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来做支撑,才能提供良好、精准的用户体验。
在这样复杂、垂直的应用场景中,服务机器人往往主要通过三个层面发挥作用:
第一是解决实体场景的数据化问题。AI技术的加持,使机器人能够实现与用户的自然交流,并可以在任何场景下主动提供服务。
更重要的是,机器人可以对实体场景进行数据化,形成数据闭环,从而解决当前很多实体场景的数据化问题,比如数据不统一,数据缺失,搜索缺失等等。
第二解决实体场景智能中枢问题。基于不同场景和不同需求,未来会诞生许多智能设备,比如家庭场景中的智能音箱、智能空凋、智能电视等等。但任何一个智能电器都独立存在,缺乏一个“管家”的角色。
机器人可以很好承担这一角色,实现其家庭场景的移动性、二次开发潜力、类人交互、丰富的互联网服务、数据隐私安全保护等功能,而且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进而成为全新家庭智能化的中枢入口。
第三解决实体场景的效率问题。随着AI算力提高,芯片成本下降,AI模型越来越好,通讯能力越来越强,机器人已经具备更强大的人机协作能力,可以在众多生活场景中为人提供服务,让人们从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智能服务机器人是通过标准化的硬件配上不同软件能力,去完成对一个场景的定义,并且通过服务来完成整个闭环。”傅盛总结说。
在“新基建”大潮下,服务机器人的核心是AI能力,是在感知用户、实现用户自然交流的数据化的基础上,以软件和服务实现和云连接的设备。
这意味着,不同于简单的互联网应用程序,服务机器人需要AI、硬件、软件与服务无缝衔接成一个完整闭环,才能组合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进而形成产业链条,推动行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的变革。
4
黄金时代
近年来,伴随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增温,各国都不约而同将服务机器人视为战略产业,日本、韩国、美国等都通过设立政府专门机构或科学基金,推动本国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我国也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加码服务机器人产业投入力度,为实体经济变革提供新动力。尤其是当前“新基建”的大力推进,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政策、行业及市场培育支持。
作为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猎豹移动很早就感知到了服务机器人行业的这一发展机遇。
产品层面,过去近四年里,自研的智能接待服务机器人豹小秘、豹大屏的标准版、红外测温版、身份核验版及多语言版;智能递送服务机器人豹小贩、豹小递;智能劳动服务机器人6轴消费级机械臂、无人咖啡亭豹咖啡等产品被先后发布,智能服务机器人服务总人次超过1.5亿,日均语音交互频次超过400万次。
从节奏上看,猎豹移动已抢先迈出了有意义的第一步。以猎豹移动为代表的中国机器人企业,将“AI+硬件+软件+服务”融合于一体推出AI+5G时代能够标准化的产品,不仅走出了一条国产服务机器人发展之路,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增强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现在是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最好的时代,市场规模广阔,赛道奔跑处于初级阶段,努力让AI和机器人与用户需求更加紧密、广泛地串联成为所有机器人企业积极求索的目标。
这也是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使命最为紧迫的时代, 如何实现产品智能化和服务智能化升级,如何对大众关心的问题给出落地解决方案,如何以自身发展助力实体经济转型,是所有国产机器人企业,尤其是发展优势明显企业需要接受的挑战。
这是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的黄金时代,“人机共存,用技术让生活更美好”是个充满想象、充满机遇的时代命题,整个服务机器人行业的潜力亟待发现与开发,大规模场景落地的探索正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