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一些科技类报道,在涉及国内企业的时候,总能看到“缺乏核心技术”这样的表述。而且,这样的表述并非现在才有,也并非只存在于一两个行业。这种“常态”现象值得反思。
对于不久前在2015世界
机器人大会上有不俗表现的中国造机器人,业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但这种评价并不能掩盖我国机器人缺乏核心技术的事实。中国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然表示,中国在高端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方面仍远远落后。他认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2013年对中国机器人工业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没有创新性”,“产业规模小,与发达国家相比没有竞争性”,这样的评价是“公正”的。而智库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表示,中国也许自2013年以来就是全球最大的
工业机器人市场,但国内约500家制造商,“没有一家在核心技术上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不只是机器人这种尖端技术领域,在许多基础性制造行业,缺乏核心技术的事实也十分明显。调查显示,在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领域,我国装备制造核心技术缺失,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仅为52.4%,进口依赖严重,装备制造基础薄弱。依赖当然会受制于人。除了要花大价钱买国外的设备,更大的问题在于,后续还要在设备维护、零部件更换、人员培训等方面持续被国外设备制造商掌控,这会对我国整个行业产业发展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我们不妨看看手机市场。阿里巴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按
品牌销售排行,华为、小米、魅族、奇酷大神等进入前5强,显示了国产品牌的实力。不过,与高比例的市场份额形成反差的是,国产手机一如既往价格低廉。据手机连锁卖场迪信通的统计数据,在3000元以上的手机产品市场中,国内品牌的份额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国产手机厂商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定价权被苹果、三星等外商所掌握,而只能在低价区域和低利润空间的狭小市场存活,彼此开展价格战,恶性竞争。
任何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来源于技术,有了技术才有质量保证。但恰恰在这方面我国许多行业特别是设备制造业受制于国外,而且陷入了一种怪圈:设备比人家差,生产设备的设备也比人家差;要改变现状就得引进技术,而这一种引进技术还得靠另一种引进技术支撑,于是引进复引进,引进难自拔。
国内设备制造企业技术落后,有国内产业市场起步晚等客观原因,但更根本的原因还是企业自身不重视研发,科研投入太少。数据显示,国外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可以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10%以上,创新型企业甚至可以超过30%,而国内企业的这个比例却只有0.2%~0.3%。没有研发当然就得不到技术,没有技术则只好买,买不起就“借”(山寨),借不到就只有用不入流的技术低价竞争。令人担忧的是,“不入流”的企业不是一家两家,而是遍布整个行业。行业内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对生产技术和产品工艺要求不高,即使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却也没有做大做强的理想,小富即安,不愿意在研发上进行投入。而且,可以为整个行业提供科技支撑的力量也严重不足,科研院所或者缺少经费无力科研,或者忙于创收无心研究,产、学、研脱节,本来就不强的技术力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国内许多企业并非不知道自己缺乏核心技术,但它们努力不够,有时甚至把“缺乏核心技术”当作借口,自甘落后,破罐子破摔。这消极态度就更加有问题了。既然研发投入不足,那就要花本钱加大投入。当然,这里讲的投入不光指金钱的投入,而金钱的投入也不光指添置硬件。重视培养科技人才,舍得在人才身花钱,这才是最有眼光、最有价值的高回报投入。企业要从
政策上和物质上支持相关的教育、科研、设计部门,对科技人才要进行必要的规划、统筹协调,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和冷门、缺门无人攻关现象发生。大力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