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时成立协会的初衷,主要就是搞产学研应用方,还有帮助企业在资金方面,以及跟政策做很好的对接。但是我觉得最关键还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首先我们自己从基础教育开始,也就是说从素质教育开始。我觉得就需要培养机器人的认识和数字,以及我们在今后的运用里面,应该怎么样发展。广东这边我不是非常清楚,但是我知道国外的情况,大部分的幼儿园甚至小学,已经开始有一些专门的机器人的学科,浙江省也开始在一些学校推行机器人的实验室。所以我觉得人才是一个最基础的方面,国家教育部在前两年就已经开始,广东也在开展,了解到一些同行在做一些机器人的竞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科学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另外,在大学也设置机器人相关的学科,因为它本身是综合的,包含了数学、计算机、材料等等,真正把它集中起来,往机器人集中领域去,现在也刚刚在大学起步。
还有职业教育这一块,企业可以很好地跟我们的学校,以及社会的培训机构去建立一些自己所需要的机器人方面的操作人员,以及机器人的编程人员,以及设计等等。这样就形成了整个中国机器人产业最基础的链条,做到在机器人产业链上的突破,另外,在机器人这一块,还有一点,就是前面我跟广东省会长交流,关于信息互通的问题,其实早上ABB也好,还有厂商介绍他们的机器人技术也好,在很多同行当中,我们一直在走一些过去别人走过的路,比如说机器人的视觉、识别这一块,我们接触到很多厂商都在做这件事情。
主持人王影:前面六位嘉宾分别从协会、高校、制造商谈到了人才、技术公关、行业应用等等,但是回到今天对话的主题,机器人产业的突破口到底在哪里?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请嘉宾依次给我们答疑解惑。
陈爱贞:我的观点是我们机器人行业要创新发展,必须要构建分工合作,因为机器人领域作为装备制造业,分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规模发展更重要,所以我们要通过产学研光四方资源分工合作,把国内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培育有一定竞争力的主导企业,同时通过分工网络,稳定各个环节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只有你把国内的资源通过分工合作起来,你才有能力在全球竞争中获取全球的创新资源,否则的话,我们这个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处在什么状态?是我们单个企业跟跨国公司所依托的分工网络的竞争。就意味着单体和网络的竞争。
我的这个思路,尤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里面,更要去贯通,同样在服务机器人里面也是一样的。
徐击水:中国机器人产业,怎么活下去?这里面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我们一直在研究这样的问题,在考虑这样的问题,因为我做机器人做梦做了三四年,进行研究搞了十年,真正拖鞋下海做了五年,这么多年怎么活下去,一直在我脑袋里面想,其实,最近一直有个想法,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说起来,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是在美国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是为汽车生产线而生存的,实际上如果不是为汽车,大家看到的以色列,也许一个机器人就不是长的那个样子,只不过现在的人有先入为主。
实际上,长的样子,实际上在应用当中,除了汽车工业以外,四大家族已经把汽车产业垄断了,我们国产机器人不管是多便宜,别人主机厂是不会用的,那怎么办?我觉得这个行业、工业,不只汽车一个行业,尤其是不只汽车主机厂那么一个行业,零部件厂跟四大家族没有签协议,他们那200公斤的也得接近30万,咱们说不定二三十万也还有点价格优势。我们实际上刚才有几位谈到创新的问题,实际上机器人应用的领域我们只有让我们活下来,当中国的机器人,包括电机,包括我们利用刚才大家说的我们的互联网产业的高度发达,像奋进这样,把机器人跟互联网联起来,如果中国人利用自己这方面的优势,慢慢地积累,慢慢在某些特殊方面缩短跟外国人的距离,慢慢能够追上来,甚至在某些方面赶上外国人。所以说,怎么要活下去,得找蓝海,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