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实体经济正面临转型的关键点,新的制造技术和互联网科技对企业的影响不可抗拒,泉州企业如何积极应对?为了增进泉州企业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把握能力,推进泉企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华侨大学EDP名师大讲坛《对话泉州“智造”》上周六举办,泉州各界人士纷纷建言献策。
观点一
数字化提高企管水平
宝钢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郭朝晖博士从技术到经济的逻辑角度发表演讲。他从智能制造的概念和发展介绍起,再到先进技术的有效
应用
以及
工业4.0
的实践,继而提出企业转型的逻辑。郭朝晖指出,要提高质量就要学会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数字化能提高产品研发的效率,实现快速响应。新产品带来不稳定因素,产品稳定性越高问题就越突出。“这时,知识管理变得很重要,于是知识需要数字化,才能提高研发水平。产品质量要求高、更新快、批量多、自动化程度高,企业慢慢地就走入智能化阶段了。”
“智能制造有两个最本质的东西,一个是数字化,一个是网络化。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制造的基础,融入人工智能和
机器人
技术,形成人、机、物的交互与深度融合,使设计、工艺、实验、生产、保障管理等阶段的智能化成为现实。”郭朝晖说,德国为什么提出工业4.0,是因为德国的老龄化,德国现在的退休年龄已经达到67岁。中国现在也面临着老龄化的挑战,用工成本上升,再加上数字化成本的下降,共同促进了智能制造业的发展。
“提高质量要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自动化水平是途径之一;自动化程度越高,对设备的要求也越高、设备保证要求越强。随着自动化程度和质量要求的提高,操作工序逐渐转为设备维护、质检、装运等‘零碎活’。随后,人们才会重点关注‘零碎活’的自动化,并走向智能化。”他说,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应该坚持长期规划、分布实施、效益驱动、小步快跑的原则。需要用智能化、数字化方法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从而提高质量、价格低成本、补上自己的短处,这或许是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推动智能制造的突破口。
观点二
国际化助推企业智能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企业管理咨询师沈维良表示,工业3.0和4.0只是一种国际化的指标,企业家需要知道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再明确企业自身的标准,并朝着国际标准靠近,完善自身产品质量,优化管理并有效执行,才能和国际接轨。“什么是资源整合?比如说,有的企业有先进的设备,但是订单量不足;还有一些企业订单量充足,但是由于设备不完善,不能完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搭建一个平台,资源共享,则可以实现整个产业链的资源优化。”他说。
匹克董事长许景南分享了匹克的
品牌国际化之路经验,并表示,培育和提升品牌价值,是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中国品牌需要走出国门,实现由中国制造向着中国创造转变,必须投身全球市场竞争,取长补短,适应国际规则,才能让品牌和企业更具有综合国际竞争力。”他说,匹克以品牌来带动制造,从名称的国际化,管理标准国际化,商标国际化等,把品牌带到全球各国。
观点三
人才和技术同样重要
对于“互联网+”的发展,福建火炬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郑平认为,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企业应学会如何运用这个工具,进而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完全释放。企业需要重视互联网,但同样应该重视人才和技术等。“没有追随者的领导不是真正的领导。作为企业领导,就要创造一个机制和氛围,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他说。
泉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颜志煌介绍了当前泉州推动“中国制造2025”取得的成果,并阐述了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表示,泉州要建设制造强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战略机遇,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发挥制度优势,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和泉州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