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购买国,面对机器人的到来,不同人群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矛盾心态,收入上涨的劳动者希望它开始恐慌它会抢走自己的饭碗。
近日,最新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机器人正走进各行各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机器人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就业。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重要转变期,大力推进企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但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在制定技术进步的
政策上,尤其需要顾及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这一基本特点和基本优势。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研究员乔治·格雷茨(Georg Graetz)和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Economics)研究员盖伊·迈克尔(GuyMichaels)对17个国家的机器人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他们本周发布报告称,把机器人引入工作场所能推动经济增长0.37%,劳动生产率也能提升同样的百分比。
更重要的是,机器人的引进对整体工作时长没有“显著”影响,但会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平均工资水平。格雷茨在接受电话采访时称:“机器人对生产率有积极的影响,这会导致企业利润提升,而工人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共享其中部分利润。”
虽然如此,机器人所带来的影响也并非全是积极的。该报告称,虽然对整体就业市场的影响不大,但还是会对低级技工和一部分中级技工的就业造成负面影响。
这与之前的一些相关报告相互吻合。牛津大学经济学家卡尔·贝尼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和迈克尔·奥斯博恩(MichaelOsborne)上个月曾在一份报告中称,美国47%的员工面临被自动化取代的较高风险。
格雷茨和迈克尔在报告中还称,机器人的普及不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即对低级技工的影响更大,而中级技工受影响程度较小。格雷茨和迈克尔认为,机器人对生产率提升的影响相当于英国19世纪末蒸汽机技术所带来的贡献。
1993年至2007年,该报告所调查的这17个国家的机器人使用量增长了150%,主要
应用领域包括汽车组装和农业收割等。按国家划分,机器人在德国、丹麦和意大利最普及。按行业划分,交通、化学和冶金行业对机器人的应用最广泛。
报告称,机器人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伦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本周早些时候发布报告称,1990年至2005年6个工业国家的机器人价格下降了50%。格雷茨和迈克尔称:“机器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巨大的。”
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上月曾向媒体透露,鸿海计划在3年内让7成生产线实现自动化。郭台铭称,机器人将取代工人,提高生产效率。目前鸿海在中国内地拥有约100万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