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构建多元化的人工智能产业格局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是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产业三大热点,随着这些热点的普及应用,人工智能将会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实现商用化。张连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虽然不是高不可攀,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门槛,包括市场、技术、产品、人才、资金等诸多因素限制。
近两三年,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步与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宣布进入人工智能领域,原有的、规模也并不大的竞争格局已经被打破,人工智能因覆盖领域宽广,未来产业也必定呈现出全方位、多领域而且领域细分的竞争格局,在不断变换的格局中,也一定会不断有企业脱颖而出。
张连毅认为目前人工智能产业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格局已由多个方阵构成,第一方阵是以捷通华声、汉王、文通、海鑫、科大讯飞、中科信利、得意音通、小i等十几家拥有十年以上发展历史的专业厂商,这些企业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对语音、图像、语义、生物特征等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应用于市场的丰富经验,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已有优势;第二方阵是华为、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大型企业,财大气粗、在人才与市场推广中拥有“要不不干,要干就不让其他企业干”的实力;第三方阵为GOOGLE、微软、苹果等为代表的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以技术创新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导力量。除了这三股力量,还有一股不容忽视的第四方阵力量在成长,如近几年来在智能语音、智能图像、智能语义、生物特征领域中涌现出来的思必驰、云知声、合合、图灵、出门问问、旷视科技、LINKFACE、格林深瞳等新兴企业。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张连毅非常坦然: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逐步形成一个产业,甚至称之为一个新时代,正是人工智能技术魅力与应用范围之广的一个具体展现。一花开放不是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一定会随着不同技术的不断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树争春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进入这一领域,也将不断会有的企业诞生。张连毅期望参与竞争的企业能够形成共识:包容发展。虽然包容发展好像与商业竞争的常规“规律”相矛盾,但如果真的能够通过回顾并能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规律,也许就会明白了。包容发展,不仅对别的企业有好处,对自身企业更有好处,就像两三年前的语音识别技术,有的企业不断宣传自身语音识别技术门槛有多高,还有的企业声称要通过语音识别“扼住”互联网入口的“咽喉”,一时间风生水起,似乎风光无限,可一下子“得罪了”各位互联网入口的真正“大佬”,短短一年之内,百度、腾讯、阿里、搜狗相继宣布推出语音识别技术并上线应用。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语音识别已经是公开、开源的技术,其实现算法不同于同仁堂、可口可乐的秘方,只要有钱、有人、有数据,哪家企业谁都能做。常说商场如战场,但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则更像运动场,速度与高度将会被来自不同地方的运动员不断刷新,没有一个永恒的记录。
展望人工智能产业未来的发展,张连毅一直坚持在积极进取中保持冷静、更要包容的观点,他认为未来人工智能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要不断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包括观念上的挑战。现实生活中,社会大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期望往往很高,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不仅受限于软件、硬件技术的制约,也受人类对自身理解与了解程度的制约,因此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在现有制约被不断解决、新的制约又不断形成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螺旋式发展进步的趋势。比如语音识别技术,上世纪九十年代,当IBM推出VIA VOICE时,很多人高呼语音识别时代到来了,但当大多数人亲自使用时,却发现自己的识别率还是不够高,语音识别应用自此进入到长达十几年的低迷期;近年来,语音识别技术得益于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又有了突飞猛进般的进步,现在随便一个人只要能够讲普通话,计算机对其个人提供的数量足够多的语音数据进行针对性训练,并对其讲话内容进行语言模型的定制训练,这个人的语音识别就可以达到99%的识别正确率。但对独立一个人能够做到的,并不意味着无数大众使用就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不要说对8K语音的识别,从如今各家语音识别厂商对外公开宣布的16K语音平均识别率达到95%来看,距离大于99%的识别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语音识别技术确实在进步,但要达到99%这一平均水平可能需要一年,也有可能又是一个十年,没有人能够轻松预言,准确判断。不仅是语音识别,OCR、人脸识别、语义理解、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都会面临识别率、准确率的挑战。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应用大众,都应有更加包容的心态,共同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