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哪些挑战?
刘进长:我国机器人产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但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虽然近些年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但总体份额仍然较小。在基础件方面,作为工业机器人三大基础件的减速器、电机和控制器都需要进口,导致国产机器人成本压力很大,难有竞争力。
在技术方面,虽然我们“十二五”之初就启动了仿生机器人研究计划,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在可靠性和智能控制方面与国外企业比仍有差距。同时,我们在仿人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方面也落后于国外先进技术。所以说,我国机器人产业不仅要“热”,更要“实”,应敢于直面挑战和瓶颈,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记者:我国该怎样系统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
刘进长: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依靠三个方面。首先,依靠政府。要紧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脉搏,不断探索完善相关政策。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进一步强化对机器人领域的人才支撑,吸引更多人才“体面地”创新创业,不断提升创新能效,强化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
其次,依靠金融。当前我国虽然有很多产业基金,但真正投在机器人领域的仍然较少,大部分还持观望态度。因此要鼓励和引导产业基金进入机器人领域,把资本的力量用足、用到位。
此外,还要依靠市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必须瞄准市场需求。如果机器人制造出来了没有人用,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机器人产业将难以快速发展。
记者: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涌动,很多人开展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创业者应该着力于哪些方面?
刘进长:当前至少有四大技术领域应该重点关注——
一是与人共融的人机协同技术。人机协同是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趋势。机器人和人要共同工作,就需要安全技术保证机器人不伤害人,同时还需要一系列智能技术,让其领会人的意图,与人和谐共存。
二是面向大数据的云机器人技术。通过发展云机器人技术,增强机器人的适应能力,使机器人通过数据挖掘自学习、自成长来不断完善自身功能。
三是可重构和自适应技术。可重构技术就是说,我们生产一种手机的生产线,可以在短时间内重构成生产另一种手机的生产线,甚至生产其他电器。
四是感知技术和环境理解技术。当机器人进入非结构化的陌生环境后,能够很快将其变为结构化环境,这对机器人服务人类至关重要。
记者:更多企业进入机器人领域,将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企业该如何应对?
刘进长:企业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的方向。领军企业应该瞄准未来,目标更长远,敢于啃硬骨头、瞄准前沿难题前进,有争做世界一流的心气。小企业应该更务实,聚焦当下,深耕于细分领域,做优做强,通过专注赢得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