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即便到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围绕人工智能的上述多个疑问依然是个无解的命题。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思考人类现在的处境,与《机器智能》一同出版的还有两本书:《现实挖掘》和《物联网》。这两本书的书名起得颇为草率,前者不是现在火热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另一种说法,而是一本讲述大数据挖掘的书。而后者则是一本讨论人类社会如何进入大数据时代的书。我依稀能理解这一套书的策划逻辑:人类现在处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出来的智能会成为帮助人类进化的新延展。
从这个逻辑出发,还有一本并不算2016年新书的The Internet is Not the Answer同样会在今年出版平装本,该书作者Andrew Keen的观点一向犀利,他认为,互联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步到现在的繁荣,互联网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它早已成为巨头、国家的控制武器。该书2015年发布Kindle版本时引发“众怒”,多个科技书评人在不同媒体向Andrew Keen开炮。姑且不说Andrew Keen对互联网几乎全盘否定的思路是否合理,但像Andrew Keen、莫洛佐夫这些人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唤起人们的思考:互联网真的就是一切问题解决方案吗?还可以继续延伸:人工智能就一定是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Andrew Keen的观点里,互联网越来越趋向中心化。比如中国的BAT(百度、阿里、腾讯)就掌握了中国互联网几乎所有的流量入口,如果流量意味着注意力、意味着金钱,那么也就是说,BAT垄断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美国的情况也乐观不到哪里去,亚马逊、苹果、Facebook、Google(现在叫Alphabet)和微软共同组成了所谓“AAFGM”。《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五大巨头中大部分都没遇到从车库里走出来的强劲对手。而且可以肯定他们会继续获胜。“因此,我给它们起名叫五恶人(Frightful Five)。”
另一方面,Douglas Rushkoff将于3月份出版的新书Throwing Rocks at the Google Bus: How Growth Became the Enemy of Prosperity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思了技术发展并一定带来繁荣的现实,Douglas Rushkoff不仅指出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垄断现象,还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如何改变这种现象的可能性。比如教育,既有孩童时代的编程教育,毕竟这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也包括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的再教育,从而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Douglas Rushkoff的警告同样适用于人工智能,不管是以机器取代人类还是以机器增强人类,都会造成部分人的失业。在过去,一个流行而又经典的回应来自凯恩斯对技术革命影响的判断:“个别岗位会消失,但是工作岗位的总数仍然保持稳定。”但或许正如硅谷资深记者马尔科夫在去年出版的《与机器人共舞》一书里所说:“人工智能系统能够移动、观看、触碰、推理,这样的系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创造人类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