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最新一轮“人机大战”举世瞩目。在韩国围棋国手两战两负、败于谷歌的人工智能围棋手AlphaGo后,关于人工智能(AI)战胜人脑的文明冲击波已从科技界蔓延到社会学界、商界等领域。自1997年电脑“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以来,这是人工智能在围棋这一规则明晰而衍变无穷的领域中卷土重来。机器人的进攻早已渗入生活,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刚需。
日本已开发出庞大的 机器人产业 链,机器人技工、机器人导购、机器人餐厅服务员、机器人医生、机器人老师、机器人农民、机器人养老护工等广泛介入工作与生活。比如去年日本首创的机器人酒店,除了厨师、保洁等工作是真人完成外,顾客从登记入住、行李搬运到点单就餐、结账离开,接触不到一个真人;护工型机器人可根据独居者特别是老人的健康监测数据及时预警,通知医疗机构;去年底在北京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轰动各国的仿人类情感机器人,甚至成为全球首个机器人演员,与真人一起主演了电影……而这一切,与日本靠机器人应对老龄化的现实密不可分。当日本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每四人里就有一人超过65岁时,机器人的“入侵”就不再是哲学的思辨问题,而成为生活的刚需。
在中国,人工智能“店小二”解放了电商平台的人工与服务瓶颈。可以全天在线不休息、面对千头万绪的雷同查询耐心细致情绪稳定的机器人客服,成为电商与线下实体店争夺“体验经济”大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毕竟,人口红利将耗尽,劳动力成本节节涨,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却只会随着技术升级、市场普及、供应商增多而降低研发与维护成本。因此,从国际互联网巨头到国内电商、企业,人工智能客服正红火,比拼卖萌、贴心、懂人情。
无人驾驶汽车开创了以人工智能提升用户体验之路。用研发方的话说,94%的交通事故来自人为错误,而依托大数据和感知技术的人工智能不会出错。正因如此,曾“接客”并在美国试驾了超过200万公里的谷歌无人汽车今年2月撞公交车后首次被判担责,才引发高度关注。科技解放了人的感官、“代劳”了人脑的判断,出错时却该问责何方?是研发方、使用方还是允许技术上市的监管方?
人工智能式生存不仅衍生出相关产业链,更悄然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但无论是应对老龄化社会、降低劳动力成本还是掘金智能服务、体验经济,人工智能的成败从来不在于技术的善恶优劣,而在于谁在何处使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