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机器虽然动作比人快,但思维还是没人快。
“比如供给侧改革概念,市场热点一出现,基金经理就开始以这个为主线干起来了,但机器没那么快,这是人的优势。另外机器只能做到一个阶段做一个策略,比如供给侧改革 机器人 (300024)只能想到煤炭、钢铁、有色里的股票,但对基金经理来说,他就还能同时做价值投资或动量反转等策略。”陈慕表示。
因此,深圳一位券商系公募的基金经理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在量化投资中几乎90%都是机器人在操作,剩下的10%是基金经理的决策部分。
“有时(基金经理要做的)是增加或减少策略,不一样的风格适应的策略也不一样。例如现在全在炒创业板,每个礼拜都有大额收益,那就有必要增加这个策略的因子(比如增加仓位数据)。”该基金经理进一步表示。
高频交易窥探
说到量化投资,不得不提到高频交易。
高频交易受到关注源自去年爆出的“伊世顿案”。“一秒最多下单31手”、“通过高频程序化交易非法获利20多亿元”……伊世顿的疯狂敛财手法使得程序化交易、高频交易等专业名词进入到普通投资者的视野。
程序化交易是指利用计算机的程序进行交易,把编写程序语言和下单的接口对接,国外把它叫作“programmingtrading”。
“通俗地说,程序化交易并不是机器人点键盘,而是把程序编入到程序语言中,再与下单的程序接口对接。”一位“奔私”的原公募量化基金经理表示,高频交易实际上是交易的一种方式,要做到“高频”就必须借助计算机。
而高频的程序化交易与“幌骗”的策略结合起来,便形成了“伊世顿案”中所使用的操作手法,违反了相关法律和规定。
“高频交易的‘掠夺者’赚的是比他速度慢的人的钱,按照这种模式一层层下来,归根结底赚的就是普通投资者的钱,这种做法在很多国家都是被禁止的。”上述“奔私”的基金经理表示。
事实上,本报记者还了解到,此前已出现通过程序化交易使价格在极短时间内上涨的假象,诱骗其他投资者去追,自己再撤单从中套利的行为。显然,这个过程人为地增加了市场的波动,这也被认为是“幌骗”交易的典型做法。
2010年5月6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瞬间暴泻近千点,美股市值蒸发近万亿美元。造成这一“闪电崩盘”的正是名叫纳温德.辛格.萨劳的高频交易员导演的“幌骗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