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新趋势
率先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广东呈现新的变化趋势。省政府前期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形成的六大研究成果显示:我省当前已出现工业产业分化、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民营经济发展领先、资本有机构成变动、生产性服务业高增长、企业“走出去”等六大明显趋势性变化。
8日下午,由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南方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新常态下新趋势”之“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专题座谈会在广州召开。来自政府、企业、学界的代表围绕“机器代人”对广东经济发展及转型升级的影响展开探讨。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巡视员李鲁云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日报副总编辑王更辉出席会议。
软件开发和人才培养不可忽视
对于 机器人 ,很多人看重的是硬件,只看到一个有形的设备,实际上不全是那么回事,其背后还有很多支撑,尤其是软件非常关键,这被很多人忽略了。
近年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了制造业转型的标志之一。
“‘机器代人’生产方式推动我省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广东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研究》(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重大举措,全面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机器代人”步伐,推动广东省制造业再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的转变。
“中国和广东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省经信委技术创新与质量处调研员李新星介绍,2015年全国 工业机器人 保有量21.97万台,占全球保有量的13%,当年新增7.28万台,占全球新增机器人数的27%,“未来几年,中国将在全球 机器人市场 占有非常重要的份额”。
“‘机器代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管贻生认为,随着人口红利上升,人力成本的增加,制造业领域“机器代人”是需要的。此外,对于一些人类不适宜从事的行业,比如小五金、抛光等行业,机器人更能体现优势。
“我一直有点担心 机器人产业 出现过热的情况。”令管贻生感到欣慰的是,从报告与座谈会来看,政府对此的认识比较理性和清醒。
管贻生还指出,当前有些企业在实施“机器代人”时,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现象,“有些企业没有基础,对自身条件认识不够,不适宜搞‘机器代人’”。
广州市科创委高新处处长陈烯也提醒,高端制造等新的技术在扩大有效供给和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一拥而上和同质化竞争,制造新的产能过剩。
广东省 智能机器人 研究院院长张国军说,我们不能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寄予过高的期望。“如果把使用设备的企业比作养奶牛,虽然生产的产品可能单个价值不高,但是每天都能生产;而制造设备的企业就像养猪,需要很长时间投入,才会产生新产品。做智能装备很辛苦,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更需要加大力度支持。”
张国军的发言让广州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洪波产生共鸣,他以所在企业具体情况为例来说明:设备出售要经过预付、到货、验收等流程,回款甚至要一年以上,随着订单迅速增长,企业在流动资金方面承受很大压力。“嘉腾原预计今年要接到超过2亿元订单,但是我们第一季度订单已经超过1.5亿元,由于确认收益的速度很慢,加上机器人企业体量不大,现金流很吃紧。”
与会代表指出,广东机器人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技术能力和研发制造能力都亟待提高。
李新星就特别提到,我省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一些短板,比如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人才,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企业和行业竞争力不强。
管贻生表示,机器人产业要更好发展不能只注重硬件的开发,软件开发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对于机器人,很多人看重的是硬件,只看到一个有形的设备,实际上不全是那么回事,其背后还有很多支撑,尤其是软件非常关键,这被很多人忽略了。”他认为要加强控制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