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实施京津冀联网智能制造重大示范项目10个;到2025年,实施京津冀联网智能制造重大示范项目20个。
(四)利用新业态优化企业组织形式。鼓励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开展跨界合作,加快向服务化制造、平台化经营和个性化服务方向转型,建立服务型制造体系。支持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开展跨界合作,推动制造企业发展在线定制、创意设计、远程技术支持、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建设行动,积极培育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大力发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在相关产业园区引进新业态,使之由产品生产、对外销售的制造重地转型升级为高精尖产品研发、创新设计、对外授权的“北京创造”高地。
专栏6: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建设行动
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重点领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工业设计、产品检测认证、标准创制和垂直领域电子商务为重点,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利用腾退出的工业厂房,建设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功能区,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到2020年,形成服务全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50个左右,生产性服务业收入占比大幅提高;到2025年,力争形成服务全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100个左右。
四、聚焦发展五类产品,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一)创新前沿产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生命科学等创新前沿领域,率先布局,加快突破,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重点布局领域包括: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新材料产品;高端软件、智能硬件、高性能集成电路等信息技术产品;干细胞、靶向药物、医学影像精密仪器等生物医药产品;北斗导航、无人智能航空器等尖端航空航天产品。
(二)关键核心产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技术和产品,落实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重点发展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产品。电子信息领域发展高端芯片、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信息安全及设计工具软件等;装备制造领域发展模拟仿真系统、高性能伺服控制系统、精密仪器仪表等;节能环保领域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汽车领域发展汽车电子、发动机控制系统、新型动力电池等;航空航天领域发展航电系统、地面保障装备等方面的关键核心产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余下全文